网络暴力的行为_网络暴力攻击性行为

hacker|
224

微博持续开展不友善言论专项治理 重点整治网络暴力行为

4月15日,@微博管理员 发布公告称,近期,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引发悲剧,引发了包括社交媒体行业在内的 社会 各界的深度思考。在国家网信办指导下,微博平台积极落实2022“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要求,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惩治力度。为保障 健康 清朗的社区讨论氛围,微博社区持续开展不友善言论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网络暴力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侮辱谩骂:发布攻击、诅咒类言论,使用脏话贬损他人。

2. 侵犯隐私:曝光他人隐私,如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照片等信息,公开号召、引导其他用户进行非理性人肉搜索。

3. 造谣诽谤:对未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布主观揣度的负面信息;故意捏造虚假事实,侵犯他人名誉。

4. 贬低羞辱:通过恶意截图、节选文字进行报复泄愤、混淆视听,或对他人进行标签化定义。

5. 道德绑架:将个人意志强加给他人,戴“有色眼镜”对他人进行不客观、不理性的评价,刻意引发地域、性别、贫富对立等情况。

6. 冒犯骚扰:在特殊场景下,虽未使用侮辱攻击性词汇,但发布阴阳怪气、恶意调侃等内容,对他人造成冒犯与骚扰。

2022年1月至3月,微博对冬奥期间攻击运动员表现、两会期间借提案议案发布攻击言论、疫情期间泄露他人隐私等多起事件进行治理,共排查清理违规内容33万余条,处置账号1.5万余个。

3月23日,微博上线评论区“友善评论,文明发言”引导提醒,并对近期评论被多次删除或投诉的用户进行弹窗提醒。4月14日,微博“一键防护”功能面向全站用户全量开放,微博用户在遭受言论攻击时可主动开启,在测试阶段已有6万余名网友体验相关功能,有效降低了遭受言论攻击的风险。

微博在公告中表示,呼吁广大网友,在网络平台应当客观理性地表达观点,不制造和散播谣言,不发表攻击他人及泄露他人隐私的言论。如发现任何网络暴力违规内容,用户可通过前台举报投诉入口和@微博管理员 方式进行举报,微博将及时受理处置。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站方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予以坚决打击。

中央网信办称加强被网暴重点群体救助保护,哪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

最主要的三个网络暴力行为包括人肉搜索,对其他人进行非常恶劣的人身攻击以及集体审判的行为。

我国之所以提出加强对网络暴力重点群体的保护方案,主要目的是保护众多普通人和公众人物的合法权益,减少网络暴力影响社会秩序和他人正常生活。伴随而来的是清朗运动,最初,许多人都不认为相关部门会花费大量的时间集中管理网络信息和网络暴力。现如今,我国已经逐步确定出良好的网络发展方案,各大平台响应政策号召,减少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

第一种表现形式:人肉搜索

当我们上网搜索资料时,网络信息又多又杂,根本无法在第一时间找到最准确的答案。可是部分人群却利用各大平台注册账号的信息,不断地通过各大平台搜索公众人物的个人信息或新闻当事人的全部信息。不合理的搜索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人肉搜索影响巨大。

第二种表现形式:人身攻击

虽然网友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并不意味着网友会随时攻击他人。当我们不了解整件事情时,我们千万不要成为造成他人情绪波动的键盘侠。不要向他人发送带有侮辱性的词汇,时刻防止自己成为攻击他人的工具。

第三种表现形式:集体审判

新闻媒体会在第一时间公开信息,可是这其中也伴随着部分信息漏洞。人们只看到部分内容后,就开始进行集体审判,该行为非但没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还会增加网络暴力的概率。

总的来说,不要人云亦云,拒绝充当键盘侠。不要进行人身攻击和人肉搜索,为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所谓“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以及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为或言论侵扰,致使其权利受损的行为。

01

网络的匿名性与网民道德规范的缺失——匿名性是网络媒体特有的特征,网民可以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任何一种角色,而道德规范却无法以一种强制性的角色出现,匿名性这是网络受众表达自己观点的合理且重要的渠道,同时也是检验人性弱点的重要法宝,因为有时候人无法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

02

从众心理与网民理性的缺失——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而长期的社会群体的压力会导致网民的从众行为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惯性行为,在现在网络环境中,网民往往会依据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判断是非,缺少了基本的理性思考

03

狂欢心理与网民恶搞——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化与社会的发展相互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人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不同,而在此环境下,人的欲望在不断地攀升,一部分人开始逃避现实或者是窥探别人的隐私,并从中获得快感,这些因素会进一步激发网络暴力

04

媒体的作用——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也使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暴力倾向,这些带有暴力倾向的因素将会蔓延到受众心理并且永久地扎根,长此以往,也就产生了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有哪些

网络暴力的方式

(一)在形式上

(1)以文字语言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2)以图画信息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二)在性质上

(1)非理性人肉搜索

网络暴力事件的另一主要类型是非理性人肉搜索。非理性的人肉搜索最易侵犯受害者的隐私权,而参与者往往认为是一件刺激而有趣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满足于自身“fbi”能力的窃窃自喜。关于非理性人肉搜索的网络暴力事件比比皆是,电影《搜索》中很好的反应了这点。电影讲的是关于公交车上“让座”事件所引发的网络暴力。电影中,女主角因为在医院被检查出癌症晚期而受到打击,没有给身边的老大爷让座,这件事被人拍下视频传上网络,最终引起群体的口诛笔伐,在网络上通过文字言语、图像的方式进行攻击,最终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将女主提前推入死亡。很多情况下,网民习惯性的站队到自认为正义的一方,以道德的力量审判他人,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充当了刽子手,却没能加以自身的判断,去辨清事实的真相。但是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引发网络暴力,最终伤害当事人的方式非常不足取,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利用道德的力量去审判他人。

(2)充斥谣言的网络暴力

谣言的危害性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一旦发生会有愈演愈烈之势。谣言,顾名思义,是虚假的言论,是由不法者恶意编造,网民成为被利用者,谣言伤害了网民群体的相互信任感。民众一再被造谣者愚弄,很容易变得草木皆兵,使得网络社会的信任感变得愈发的低。网络暴力的发生有的源于遥言,有的并非。源于谣言的网络暴力最开始是由利益人发布不法的谣言,再煽动不知情的网民推波助澜,而利益人则等待事件扩散,坐收其中利益。有的网络暴力虽最开始并非因遥言而起,却在整个过程中会以讹传讹,最终遥言四起,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当矛盾变得更加尖锐时,网民已经不考虑事件的真相,享受的是破坏和指责的快感。网络本身也包含诸多暴力信息,如网络上的暴力游戏,暴力影视等等。但是无论哪种网络暴力类型,都不是单一存在于网络暴力事件中,往往是结合几种类型一起,作用于整个网络暴力事件之中。

(三)作用方式

(1)直接攻击

直接攻击是指网络暴力事件中通过直接的方式进行攻击,也就是说在言语上直接用侮辱性和攻击性的恶毒语言对当事人进行讨伐。就网络暴力而言,直接性的攻击危害比较大,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也比较明显。

(2)间接攻击

间接攻击则是通过讽刺等方式跟风发表意见,即俗称的骂人不带脏字,有的也选择转播他人的直接攻击进行二次攻击。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网络暴力,无外乎都会从虚拟世界进而影响到现实世界,也因此,在应对网络暴力的过程中,任何一种形式的网络暴力都不能忽视。

(四)一般表现

(1)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

(2)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

(3)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我们在进行使用网络暴力之前,一定要注意理性、冷静。网络暴力的方式,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是可以根据形式、性质以及作用方式来进行分类的,我们在进行使用网络暴力进行攻击别人的时候,可能出现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大家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方式。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